发布时间:2024-11-01 06:53:49 来源: sp20241101
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
12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加时赛”后终于落下帷幕。198个缔约方共同达成了“阿联酋共识”。该协议呼吁各国在2030年前实现全球可再生能源产量增加2倍,并将全球能源效率的年均提高率翻一番。此外,在谈判最焦灼的化石能源问题上,该协议首次呼吁各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便在2050年科学地实现净零排放。
“阿联酋共识”的诞生来之不易。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会中坦率地承认,这是其近年来参加的“最困难”的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谈判的“加时赛”阶段,各国谈判代表曾就化石能源议题僵持不下。由于主席国阿联酋在11日发布的协议草案中未包含“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内容,各方的争论迅速升级。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太平洋岛国认为,“淘汰化石燃料”应该成为各国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但沙特等石油生产国强烈反对在协议文本中加入针对化石燃料的内容;另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更关心发达国家所承诺的资金、技术支持能否落实。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煤炭发电量占其国家能源的50%以上,而且一些石油生产国收入的80%-90%都依赖于石油。“淘汰化石燃料”的要求无疑将对其能源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协议的最终文本在措辞上将“淘汰”修改为“减少依赖”,无疑是调和各方观点的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巴黎协定》所确定的气候治理核心原则。如今,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年间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有国际研究表明,全球约90%的过量碳排放源自美国等发达国家。所以,发达国家对全球气候变暖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达国家就承诺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用以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气候治理。然而,该承诺至今仍未兑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目前,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所需资金每年约为2150亿美元至3870亿美元,可资金缺口却高达1940亿美元至3660亿美元。天量的资金缺口与发达国家的“口惠而实不至”是历年来气候谈判步履维艰的真正原因。
减碳责任的分配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博弈的焦点,也是检验全球气候合作的“试金石”。虽然COP28取得历史性突破,但各国落实协议的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发达国家能否严格履行气候融资承诺仍然是未定之数。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已经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提前作出了表率。
自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中国的能源转型进程就被按下了“加速键”。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全社会用电量大且主要以煤电为主。但中国克服重重阻力,在电力行业的清洁低碳转型方面迈出了坚定步伐。近年来,中国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逐年下降,并显著让位于可再生能源。2022年,中国煤电发电量占比为58.4%,较10年前累计下降超过15个百分点。同年,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1.5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2%,占全球总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比重超过一半。而且,为促进全球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中国还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为全球树立了榜样。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长,离不开中国在低碳技术研发领域的持续投入。2020年,中国的能源技术研发公共支出占全球四分之一,低碳能源研发支出占全球15%。另据国际能源总署研究报告,2022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总额达184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约是美国的2倍,欧盟的1.2倍。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发达国家合计减排二氧化碳约28.3亿吨,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碳减排量的41%。中国的绿色科技不仅为自身,也为世界的能源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
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9月份,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4℃。这意味着距离突破《巴黎协定》所设定的1.5℃阈值已近在咫尺,同时也警示世界各国加强全球气候治理已刻不容缓。尽管“阿联酋共识”向落实《巴黎协定》又迈出了关键一步,然而,未来的气候谈判之路必定道阻且长,各国采取集体行动的方案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推动绿色发展战略,践行“双碳”承诺,为世界能源转型作出自身独特贡献。
编审:唐华 张艳玲 蔡晓娟
(责编:刘洁妍、崔译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