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荆楚强师新支撑

发布时间:2024-06-05 07:54:23 来源: sp20240605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湖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弘扬教育家精神贯穿教育强省建设全过程,奋力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作出湖北贡献。

一是坚定不移弘扬教育家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对教育家精神进行了系统阐释。弘扬教育家精神,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举措,是涵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教育家精神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呼唤。教育家精神呈现了教育家的理想追求和使命担当。当前,我们正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教育强国,亟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一大批有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未来眼光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好支撑。

教育家精神是激发教育创新动能的不竭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考察湖北,要求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寄予湖北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殷切希望。湖北是科教大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必将有利于把湖北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胜势。

教育家精神是锻造培育优秀教师的价值支撑。湖北省现有教职工89.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8.6万人,他们躬耕于近1.8万所各类学校,传道授业、甘当人梯、默默奉献,展现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良好精神风貌。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必将为更多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提供强大精神指引。

二是坚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湖北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省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聚焦重师德、强师能、优师资、暖师心、促师为,积极打造“荆楚强师”品牌。

引领教师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中挑重担。深化县管校聘改革,通过“大校联小校”“强校联弱校”“城镇校联农村校”,创新建立1425个教联体,覆盖66%的义务教育学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辐射。建立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机制,设立城乡教师交流轮岗专项经费,每年推动全省城区教师5000人到乡村交流轮岗,5000名乡村教师到城区跟岗见习。

引领教师在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中勇担当。强化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楚天英才计划、产业教授等项目,激励广大教师深度参与“尖刀”技术攻关工程,成功研发全球首颗高分辨率毫米波雷达卫星“珞珈二号”等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发挥高校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独特优势,打通“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转化链条,全省创新成果加快转化,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提高到65.2%。

引领教师在涵育社会文明风尚中树标杆。探索建立好党员带动好老师、好支部带活好团队、好作风带出好氛围的党建引领“三带六好”机制,引导党员教师作表率。大力实施“荆楚好老师群星计划”,激发好老师不断涌现群星效应,推出全国全省优秀教师典型300多个,涌现出全国最美教师殷鸿福、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马丹、全国模范教师彭玉生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教师标杆。

三是厚植教育家精神奋力谱写教育强省建设新篇章。

湖北将推动广大教师始终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扎实践行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培养更多“大先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争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荆楚“大先生”。深入实施湖北教师教育振兴工程,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由规模扩大向质量全面提升转变。坚持以优质均衡为基本导向,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促进教师资源合理流动。加快建设教育数字化体系,助力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搭建更好“大平台”。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打通优质高校、优势学科、优异人才、优秀企业同向奔赴的通道,使教育科技人才产生倍增效应。布局一批高等研究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好湖北科创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引导和支持高校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现实需要,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让最新科技知识、企业家进课堂。

营造更优“大环境”。科学安排教育经费支出,推动教育经费使用结构重心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转移,从硬件设施建设向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转移。统筹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营造公平和谐的育人环境。完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巩固提升“双减”工作水平,营造良好育人生态。开展“百名院士进百校讲科普”“少年对话院士”“荆楚科普大讲堂”等活动,办好全国首档院士科普节目《你好赛先生》,充分发挥院士和专家在弘扬教育家精神中的示范引领效应。

(责编:李昉、熊旭)